《救命!她被哨兵们疯狂觊觎》
《救命!她被哨兵们疯狂觊觎》全本免费阅读
第68章第68章(二更)
【在野外玩也很刺激/第一监狱典狱长】
数科,多少年没有这种景象了。
老数科跟新数科,频频有外地官员前来学习。
小宋训导待人接物上肯定没问题,在不打扰夫子学生们的前提下,他着重讲了如今数科的运行模式。
说白了,就是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回馈给百姓。
不让这些学问高居庙堂之上。
“都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是这个道理。
这里的穷并非贫穷之意,是说事情发展到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能使事情不断进步。
数科的困境不就是如此吗。
陇西右道来的数科众人纷纷点头。
现在能为数科取经的数科人,基本是对此抱有期待的,故而很是赞同。
“来,这里就是新数科了。小宋训导笑着道,“看到这里没,就是大家实践之地,如今的学生大多虚谈废务,亲手做些事情,也有利于他们成长。
“虽说大家是以设计为主,但该学的还是要学。
学生们锯木头,确实超乎大家想象,但倘若是为了实践,磨炼心智,似乎又可以接受了。
新数科逛完,大家以为这就是最主要的地方,以为他们的数科能发展,依靠的就是此地。
可回到官学的老数科,一些数科夫子才意识到,老数科依旧是压舱石。
因为老数科教导的理论十分扎实。
不仅如此,还有一间宽敞的教室专门用来编书,要把实践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写下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但这间教室里,有很多纸张上的符号让他们看不明白。
这不是鬼画符吗?
小宋训导心道,终于说到正题了。
“此为数学符号。小宋训导道,“各位大人都是数科好手,平日计算的时候,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一个是算筹跟算盘实用性足够,但复杂运算难以解析。
再者,便是古代数学没有相对的抽象符号,多用文字来表述。
比如一道数学问答题目,不让你用符号来表达其含义,而是用文字转述符号。
这让本就复杂的数学题目跟答案变得更加难以理解。
数学本就难啊!
现在不就更难了。
在纪楚的启发跟引导下,曲夏州数科五位夫子在创立属于平临国自己的数学抽象符号。
刚开始大家还不适应,但只要用上了,便知道这会对算力有多大的提升。
特别是高次方程解析,用
相对应的符号绝对能省很大的力。
其中一位其他地方的数科夫子惊愕地抚摸上面的文字叹息道:“当年我家祖父也有这样的想法不过还未做成就钻研科举。”
学数学又没有功名也没有银钱大家自然另谋出路他家先祖就是舍弃了数学转而科举。
不过就算中举做官数学也是他一辈子的爱好。
只不过后来事务繁杂只能当茶余饭后的消遣至于创建符号的想法也一起搁置了。
纪楚听到这话心里说他就知道!
古代中国是没有数学人才吗?是没有物理化学天才吗。
不是的!
只因科举不考没有前途才把这生生耽误了。
纪楚跟蔡夫子张玉春他们一起过来众人立刻凑过来寒暄。
纪楚
数科终于能被重视都是因为他。
而蔡夫子跟张玉春的大名大家可都听说过。
一位是鼎鼎大名的匠人夫子一位是家学渊源的数学世家。
他们几乎是两种学术代表的极致如今结合在一起果然不同凡响。
蔡夫子跟张玉春过来想说的也跟符号有关。
只有他们五位夫子加上纪大人六个人创造使用这些符号显然是不够的。
如果想要真正地推行下去必须大家都用。
“我们不如成立一个数**盟专门来设计创造数学通用符号。”蔡夫子道“咱们陇西右道五个州府一起把符号完善了一起使用它。”
使用的范围越大传播的范围也就越广。
与此同时有更多数科人才加入进来岂不是能更快完善?
“这个好。”其中一人立刻答道“我加入。”
“我也加入就凭大家都喜欢数科我也要来。”
“这样的符号确实不错整齐简洁是谁想出来的啊。”
这话一说众人立刻看向纪楚纪楚轻咳并不居功:“只是从一本闲书里看西域更远之地也有数学书籍他们便是用抽象符号代替文字研究数学可以提高算力。”
要说阿拉伯文字如今也有的但数字符号还未传过来。
这两个简洁的东西就是为数学而生的。
取长补短才是最实用的做法。
有纪楚开了这个头剩下的不用多讲小宋训导牵头蔡夫子张玉春次之。
剩下众人无不响应。
等到数**盟众人一起吃酒大家才意识到不是说来这里研究的吗怎么突然加了一个数**盟?
纪楚跟众人闲聊时也发现数科众人倾向不同还知道平临国这样的数学爱好者还有不少。
不过多数人只能做官经商谋生,不能钻研此项,实为可惜。
而且他们各自偏向也有不同,爱好的数学范围也不一样。
在科举不考,官府不扶持,甚至名声不算好的情况下,还能有这么多人喜欢数学,可见是真爱了。
“那能不能联系他们,一起完善数学符号?”纪楚道,“人多力量大,也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但凡参与的,基本也会使用,这样有利于数字符号的推广。
这自然可以,蔡夫子他们已经整理出一个简单的范本,可以寄到各地,让大家帮忙修改完善。
最后汇总在曲夏州数科,大家一起研究。
这个过程至少也要两三年时间,不过却是能推进数学的大事。
张玉春只觉得高兴。
纪楚之前就重视这件事,但并未真正提起。
等到陇西右道数科前来学习时,他才把完善符号的事提上日程,看见他的远见。
数学,真的要前进一大步了。
张玉春最后举起酒杯,他一定要敬纪楚一杯。
数科如今的情况,就是按照纪楚的计划在走。
以后的数科会如何,他不清楚,但现在的数科,已经够让他满意的了。
纪楚却心道,这才刚开始呢,等数科成为万物之源的时候,再来感谢不迟。
一顿宴会宾主尽欢,而数**盟的消息也彻底传出去。
并非数科联盟,而是数学。
天底下所有爱好数学的人,都能参与其中,一起研究探讨数学。
这第一桩事,便是设计出数学符号。
在旁人来说枯燥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却是无比有趣。
所以多数人也没觉得什么。
什么诗会茶会多了去了,多个数**盟而已。
对于曲夏州州学,则觉得颜面有光。
数**盟的总部就在州学里,还是在老数科里,这样的好事,就跟天上掉馅饼一般。
以至于王学政看向小宋训导时,总是面露慈祥。
这孩子跟他三叔一样厉害啊,数科这事办得好。
遇到纪楚的时候,同时忍不住点头微笑。
看得两人头皮发麻。
王学政,要不您还是冷着脸吧!
小宋训导觉得鸡皮疙瘩掉一地的时候,还在认真筹备数**盟的事,经由他手,完善符号的事情已经提上日程。
对此最为激动的,还是蔡夫子。
去年那会,他还在羡慕白婆婆有自己的书。
如今他更是不同,不仅在编纂自己的书,还带着许多人一起,牵头完善数字符号,这种殊荣,以前做梦都想不到啊。
现在全成为事实。
蔡夫子现在日日都要夸一遍纪楚,没办
法谁让他确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数科这样的想法自然抓紧做事。
今年的弹花机八号陆陆续续做出来按部就班地发到曲夏州各地。
他们事情做得有条理大家也不好说什么只是一股脑地预订预订。
他们想要卖棉花被!
越早卖越好啊!
眼看棉花都要收获了再不准备
安建三十四年十月初。
曲夏州各地的油菜已经收获完毕。
像安丘县罗玉村弓春荣他们的车队已经在各地运送油菜籽。
本地油菜籽价格平稳咸安府跟本地抹油作坊还能优先收购所以这买卖做得平稳无波。
这对百姓们来说就是最好的事。
地里的油菜一收完那土地上的棉花便格外起眼。
远远就能看到白绒绒一片煞是好看。
如今大家都知道棉花的好处还知道棉花引起的争议。
但这都不重要重点是马上入冬大家都想用啊。
刚把油菜籽卖了换了不少布料只等着做棉衣棉被呢。
条件好点的人家准备给每个人都做一套条件不好的也能做个旧布做成的棉衣。
谁让现在的曲夏州百姓依靠着赋税逐渐恢复正常以及油菜籽带来的额外收益都有闲钱买布料了。
至于那棉花各家基本有种植没种棉花的少数人家也能问亲戚朋友们买一些。
所以一到十月份曲夏州街头巷尾聊的事情只有棉花二字。
纪楚也颇为紧张他看着数科送出五六千弹花机确定各地都有相应的弹花作坊又跟工司这边确认无误这才稍稍安心。
接着就是等待棉花收获了。
去年种植范围不广今年却是全州一起难免有些不一样。
户司这边也在关注这事。
甚至永锦府都写信来问到底是跟纺织行业相关他们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十月初三各地陆陆续续开始摘棉纪楚还去城郊看了看确定大家学习的都没问题也就放心了。
随着棉花摘下来已经有勤快的人去弹棉花不知多少人都在期待棉花被的出现。
其中阳顺县一家百姓便是如此。
他家是曲夏州最普通的人户带上老爹一家四代共有六七口人。
朝廷要田税多的时候他们险些把田地全卖了之后田税少了些才又开了些荒田。
这个李家看着周围其他人种油菜也就跟着学。
再之后油菜就不用讲了这份收益让他们家还把之前的田地赎回来。
听说那地主家是被警告不准拿着田地不放手。
这些东西他
们都不太懂反正有田之后就要盖屋这是所有普通百姓的想法。
可惜去年只想着盖忘记种棉花了让他们只能看着周围人穿上棉衣。
去年耽误今年可不能。
李老汉早就盼着种棉早就盼着做棉衣棉被。
都说这东西比兽皮还保暖。
是真是假他们不知道
李老汉一高兴今年种了整整一亩地的棉花。
虽然伺候庄稼的时候很辛苦但如今看着白花花的棉花还是欣喜的。
所以十月初五一大早他们全家就去摘棉花。
摘完之后自己跟儿子送到弹花作坊。
媳妇女儿儿媳妇则在家缝棉衣的布料。
家里七口人李老汉咬牙做了决定家里老父亲一身儿媳儿子还有未出嫁的闺女一个小孙女。
再加上自己老两口一共七身衣服。
棉被只做四条。
老爹的自己跟媳妇一条儿子一家三口还有闺女的。
做这么多东西要的布料可不少即使新旧布料混着用也要不少银钱。
“要不是油菜籽卖出去了我是真舍不得。”李老汉抱怨道。
村里其他人也点头:“谁说不是啊你家还好点我家十二口人个个都要棉衣穿反正我是不做棉被了。”
“你家人口多种的地也多啊怕什么。”
“总不能把家底全花了吧穷怕了不敢啊。”
只听前面又有人道:“把你家剩下的棉花做成棉被有人收购的。”
“或者去接点针线活给外地人做棉衣棉被应该能把布料的钱赚回来。”
这这可行吗?
更有甚者道:“那我家都不用棉被服了全卖出去行吗?”
这话一说众人都看向他笑话:“冻不死你。”
“今年天冷得这样早你窝在家里不出来?还是不多用炭火取暖?会不会算账?”
“先顾着温饱再想你的银子吧。”
银子再好也是要换成物件的抱着银子睡?天还没亮人就硬了。
百姓们并不愚昧他们知道什么是重要的。
先顾好自己的温饱有余力了再去做针线活贴补家用。
李老汉盘算着这件事家里做的七件棉被加上四条被子一共用了六十斤棉家里还有一百斤剩下的要不然做成棉被卖出去?
不对自己再留一点棉花把卖棉被的钱换成布料给孙女单独做一条被子。
【当前章节不完整】
【退出畅读后阅读完整章节!】